读的史书多了,老猫发现,当下似乎有一种奇妙的“厚古薄今”现象——对古人衣食住行的研究汗牛充栋,但是对刚刚过去才几十年的事情,介绍的反而很少,以至于有人会在网上提问:以前没有GPS,人们都是怎么出行的?
先说说现代人是怎么做的,分开车和不开的两种情况,先说不开车的——八、九十年代在大城市里,如果是去去过的地方还好,父母那辈儿基本会把常去地方的公交线路图记住。但如果是去没去过的地方,那就有点麻烦了,家里人会提前一天把地图拿出来,规划好路线——在哪站下,如果转车的地方要怎么转,走几个路口看到XX标志物往哪走等。
标志物有楼、江、铁路、桥、站牌等,当时建筑物不多,关键标志物就那么些。总之一是要看图,二是要认路,如果这两样都不行,那最好就只去认识的地方。
以上面这张老的太原交通导游图为例,比起地图本身,其实一边的公交站点记录更有用,毕竟当时城市就那么点儿大,也没多少高楼,哪怕坐错车下错站,去到个认识的站点就能找到路。
展开剩余82%研究路线本身是个很有家庭决策参与的事儿,大部分家庭是听爸爸的,少部分听妈妈的,还有一些时候要通过争吵甚至干仗决定该听谁的。感谢后来地图类app的出现,让不记路的人也能出门,也促进了家庭的和睦。
坐上车也不是万事大吉了,电子报站都是很晚才出现的产物了,那会儿要听售票员的报站,万一人太多或者售票员口齿不清楚怎么办?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发生,大人们坐车是要数还有几个站的。时至今日,我的母亲依然保持着到一个地方先看公交站牌记线路,坐车要数站的习惯。
到了地方要走或者干脆下错站怎么办,没辙,问呗。那会儿问路的人多,问路收费的人也挺多,没办法,大家都穷,有一年春晚还有小品讽刺这事儿来着。除了路人、商店这些现在也会张口开问的对象外,有一个地儿现在没有了,就是茶摊,那会儿有的茶摊会摆出“喝茶五毛 问路两毛”的牌子,不多见,大部分人还是很热心的。
像北京站这样的大站,还有专门问路收费的窗口
如果是开车的话,首先那个年代的司机,认路和记路的能力不是现在习惯了GPS的司机能比的,比较专业的司机,还会记里程,看路牌编号。八、九十年代判断一个出租车司机靠不靠谱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看他认不认识路。经常有乘客上车后发现司机不认识路,以至于必须下车再重打一辆的事情发生。
但是记性再强的司机,也会遇到去不熟悉地方的情况,一是到了地方立刻买一份当地地图(所有书报亭必卖),二是不停的问路。那时候在一些进城必经之路或者高速路口,都有人举着纸板子写着“问路五元”等字样,觉得贵也没办法,那也得掏啊。也有情况太复杂,以至于被问路的人得上车坐到副驾上指路的情况,当然收费就更贵一些。副驾驶的位置为什么要叫“副驾驶”?因为在以前副驾坐的那个人得承担研究地图、看指示牌、记路等与驾驶有关的任务。
看WRC的都知道副驾驶得看路书,有靠谱的副驾驶很重要
以上是市内的长距离出行,要是跨省的旅行怎么办?首选就是报旅行团,不过以前旅行团比较实诚,没现在这么多坑。那如果是想自己去怎么办?还是要问,问身边去过的人,七大姑八大姨街坊邻居,北京上海广州都怎么去啊?票好买不?当地有哪些好玩的啊?
那会儿旅行对大部分中国家庭都不是必须选项,不过还是有一些现在来看是“网红景点”的地方,比如北戴河。现在的人们可能很难想象秦皇岛北戴河有什么吸引力,不过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环北京省份的人民来说,北京是去瞻仰的,北戴河是去旅游的,毕竟伟人曾经在那里游过。
九十年代的北京街头一角
要是想“驴行”,做个背包客,互联网时代之前有点麻烦,有了互联网就好多了,新世纪第一个五年就已经有很多的BBS和论坛,上面会有人分享攻略,大家会交流旅行的心得。如果不上网或者信息不够,那得线下买自由行的书籍,著名的《Lonely Planet》,就是做这样的攻略书起家的。
以前出门玩什么和吃什么不是问题,关键是住宿,毕竟旅游类的app完善比地图晚多了,手机只有个接打电话的功能(早期手机还没有),到了当地人生地不熟的又不敢随便进,所以攻略书上住宿的推荐是很重要的。
攻略书上的某一页
抵达目的地后第一件事儿就是买地图,然后所住旅店的工作人员要勤问,从他们那里能得到不少的信息,选对住宿的重要性体现在这儿了。当时的人们大多数还是比较朴实善良的,而且因为那时候大家都没有“手机依赖”,所以人们的日常生活技能比现在的人要强出不少。
2009年时候笔者旅途中拍摄的岳阳站
你要问古代人怎么旅游、认路啊?首先大部分古人就没法旅游,都被户籍牢牢地绑在土地上呢。大部分文人雅士都是去城市周边的一些地方,“访古”是那个时候文人们极为热衷的一种活动,许多名诗名句都诞生在访古的路途中。
或者有极个别的硬核玩家,像徐霞客这样的,没有他法,勤问路,多雇人。如下文中徐霞客找的就是当地的僧人:
初十日拉寺僧束炬,从朱墅后西行一里,北登岭,约里许,一石耸出峰头,由石畔循山而东,可达玉壶。 《徐霞客游记卷二 上》古时候对于出游的有钱人来讲,有个优势就是那时候人力成本很便宜,一点点钱就可以雇来人指路、抬轿、伴游,如徐霞客这样的大旅游家很多路都是当地人带着他走下来的。不过那时候的舟车劳顿可不像现代人坐火车飞机那么轻松,很多名人都病逝于旅途中,如杜甫就是晚年漂泊湖南时乘船由潭州往岳阳,途中病势沉重,最终在湘江舟中去世,相当于是累死了。
现在人们有了手机,有了便捷的交通方式,别说理解古人的舟车劳顿,甚至新朋友都理解不了没有手机怎么出门这件事了。其实无GPS的出行,才是人类在五万年前走出非洲,走向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的主旋律啊。
发布于:广东省炒股配资开户技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