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的青山绿水间,一群女性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面貌——她们既是白曲宣讲团、阿鹏艺术团的民族演员,也是彝族服饰、木雕技艺、扎染手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月15日至19日,“一路芬芳·喜迎盛会”全媒体云岭妇联行活动走进昆明、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透过镜头和笔墨,记录下云南女性在文化传承中留下的璀璨印记。
r抢救性保护彝族服饰,用针线传承民族文化
r“彝族服饰有三百八十多种款式,目前我能收集到的是一百余种。”全国三八红旗手张丽琼告诉央视网记者,十多年前,她被彝族服饰的绚丽色彩和蕴含的深厚文化所吸引,毅然辞去了博物馆解说员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彝绣的抢救、研发与推广之中。她建立起“非遗保护+产业开发+就业帮扶”的创新模式,将绣片订单分发至山区合作社,由绣娘们绣制完成后回收,再加工成文创产品销售,每月可为山区绣娘增收几百到上千元,“让更多姐妹靠彝绣过上好日子”。
r绣娘正在加工绣片/央视网记者摄
r在文化传承与推广方面,张丽琼创办了集展示、科普、研发、传承于一体的公益性彝绣主题博物馆。她向央视网记者展示了彝族不同地区的服饰特点:一套重达二十斤的彝族裙装,女性需以麻绳紧束腰间才能穿戴;一套保留了完整银饰的服饰上,还绣有“福禄寿”纹样……她希望更多年轻人因了解而热爱,因热爱而传承,“甚至将彝族服饰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用现代设计延续彝绣的文化生命”。
r霸王鞭中藏有天时,石宝山歌会焕发乡村生机
r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走访的记者团正赶上一年一度的“石宝山歌会”。作为白族的传统节会,活动以弹弦对歌为核心,包含白曲演唱、龙头三弦演奏、霸王鞭舞等传统艺术展演。剑川县是电影《五朵金花》中男主角阿鹏的故乡,当地依托阿鹏艺术团组建白曲宣讲团,汇聚民间白曲艺人,展演白族传统音乐。
r观看阿鹏艺术团表演的观众/央视网记者摄
r在现场,阿鹏艺术团演员身着白族传统服饰,头戴“兔耳帽”,用节奏轻快、富有韵律的动作表演了非遗舞蹈《石龙霸王鞭》。艺术团演员杨晓晶向央视网记者介绍,演员手中所拿的霸王鞭长二尺四,代表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四个孔代表一年有四季;每个孔里有三个铜板,共12个铜板,代表一年有12个月,用以祈祝白族地区来年风调雨顺。
r特色扎染凝聚指尖技艺,老年手艺人有枝可依
r在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一位六十岁左右的女性扎染手艺人正在教游客染布技巧。院落中挂满了各具特色的扎染作品,从设计扎花到浸染拆线,扎染十六道工序承载着匠人对自然的敬畏:将苍山的板蓝根熬成靛蓝色,借洱海的风吹开染好的布匹,晾晒出独特光泽。
r扎染工序工作坊/央视网记者摄
r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该技艺的代表地之一,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中的璞真扎染于2021年6月成立妇联,并按照“以周城村为主、带动其他村,辐射周边乡镇”的模式推动居家灵活就业。在其聘用的兼职扎花工人中,女性占比达90%以上。
r在苍洱巾帼·扎染体验示范区,参与主导体验式教授的老年妇女平均年龄60岁,通过体验式教学,使老年妇女手艺人群体的“活化石”作用得到最大发挥。在现场,一位有四十多年扎染经验的白族女性告诉央视网记者,白族扎染品种多样,图案多为自然形的小纹样,分布得越均匀越美丽。这上百种纹样是白族上千年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大理白族织染文化。
r(央视网)
炒股配资开户技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